一九六四年,美国全面扩大侵越战争,并把战火烧到我国海陆边境,加上中苏关系全面破裂,我国面临着来自南北战争的威胁。为了防止可能的入侵,举全国之力将东北、沿海等重工业的机器和设备,转移到内地相对较隐蔽的山沟或偏远地区,这是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史称三线建设。
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地处深山,山峦起伏,曾是当年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在丹江口水库旁的浪河镇修建了3家军工厂,丁家营镇修建了2家工厂和1家医院,当地称之为的五厂一院。
在浪河镇的土门沟坐落着五厂之一的3611厂,隶属总后军需生产管理部,是5家工厂中面积最小的一个。该厂始建于1968年,1970年建成投产,又名“国营长城油料机械厂”,主要研制和生产油料器材。
土门沟是群山环抱中一块盆地,生产区建在盆地之间,外人很难入内,清一色的青砖大车间分布在灌木丛中,“闲杂人员不得入内”的标牌悬挂在工厂的各个角落。高高的围墙之外,便是3611厂的生活区,高高的宿舍楼,整齐的员工宿舍,成了附近农民围观的稀罕物。
当时厂子的规模及生活水平,让附近的村民十分羡慕。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工人似乎从不缺吃喝,每日下班后自行车上总会带一些生活物资。家属区内还有当电影院、卫生所、托儿所、学校、食堂、澡堂、市场、邮局、灯光球场、俱乐部等配套设施齐全。
80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启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国家投资重点从内地转向东部沿海城市,对三线建设工程实施重大调整,军事工业开始慢慢向民品转移。1989年,为了迎合新的市场环境,3611厂搬迁襄樊。
如今再次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老厂,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看到的已是物是人非。热闹喧哗的厂区已经门可罗雀了,一幢幢颇具年代感的厂房掩映在杂树之中,铺满落叶的台阶,长满杂草的车棚,昔日热闹的厂区如今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侵蚀。
类似这样的三线企业,全国大概还有两千多家,其中大部分命运相似,人去楼空,断壁残垣。你的身边有三线老厂吗?相信还有很多带着时代烙印的三线厂,让数以千万计的三线子弟与后人刻骨铭心,抹不去、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