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成立的基金中,至今还有不少收益率处于亏损状态,有些亏损幅度已超过40%,最大亏损幅度超过60%。
近一个月来,虽然随着股票市场的回暖,一些重仓新能源等成长板块的基金净值大幅反弹,但依旧有不少投资者还是未能解套,原因在于一部分投资者是在2021年市场较为火热时买入了新基金。
有次新基金亏损超60%
市场火爆,基金卖得也火爆,但往往并不是上车的最好时机,从去年发行的部分新基金业绩情况便能看出。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去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共有30只至今净值亏损超过40%,157只至今净值亏损超过30%。其中,最大净值亏损已经超过60%,是一只教育主题的被动指数型基金,亏损幅度排在其后的是一只医药主题和多只互联网主题的被动指数型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亏损幅度最大的超过40%。
从这些亏损较高的次新基金成立时间来看,有不少是去年上半年成立的,去年上半年沪指最高点位是3731.69点,最低点位是3328.31点,相对今年目前的点位来看,还是处于较高位置。
也就是说,去年新基金集中成立的时间恰好也是市场彼时最火热的区间点,而去年年初最火热的主题基金莫过于医药、消费、互联网等。从板块走势来看,医药板块在去年2月达到高位后曾震荡下行,随后在去年二季度开启一轮震荡上行,但在去年7月份之后便一路震荡下行。震荡最为剧烈的是互联网板块,自从去年2月达到高位之后,至今一路下行,跟踪相关互联网指数的中概互联网ETF亏损幅度已经超过50%。
而在今年市场陷入低迷的行情时,新发基金市场又变得无比冷淡,很少有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突破百亿,甚至在10亿元以上已经算是不错的发行成绩,这也与去年的火热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再次出现,比如,最近一个多月,多只新能源主题基金净值大幅反弹,有些基金净值甚至在一个多月内大涨超50%。但仍然有基民反映还是亏钱,原因在于一些基民买基金的时点并不在一个多月前的低位,而是在去年最火热的时候买入了新基金。
需关注风险收益比
去年成立的新基金目前仍有一部分处于亏损中,这部分基金值得去关注吗?
玄甲金融CEO林佳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成立至今回调超过30%的,明显释放了部分风险。但是否具备配置价值,需要穿透持仓标的进行性价比评估。可以明确的是,大部分回调的基金所持有标的,由于之前抱团投机达到了一种泡沫状态,30%的净值调整可能不足,不少标的需要进一步调整释放风险。
林佳义认为场外资金追涨杀跌是市场运作的普通规律,“赚钱效应持续时间较久时,市场情绪亢奋积累,场外各路资金在各种销售驱动下快速流入市场,形成了高位扎堆发行。这往往是反向指标。基金容易出现发行程度越高,亏大钱概率越高的现象。”
而在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看来,自去年以来市场调整回撤较大的基金价格已经比较合理。从目前A股趋势来看,未来指数大幅下行的空间已经很有限,尤其是光伏、新能源等主要赛道近期表现强劲,投资者可以从国家宏观战略发展逻辑出发研判,一些如大宗商品、基础化工、新基建等领域的基金都有机会恢复估值。
“2021年下半年公募基金规模高速扩张是市场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商业行为。公募基金公司基于自身规模扩大需求、公司业绩增长、对于市场仍保持长期乐观等多方面因素,通常很难反向操作。”刘岩表示。
具体到如何挑选基金,排排网旗下融智投资基金经理胡泊告诉记者,主要关注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会关注基金捕捉收益的能力,另一方也会关注基金控制回撤的能力。”
胡泊分析称,“今年市场整体指数波动很大,导致基金净值波动也非常大,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会区别对待。一方面,回撤比较小的基金我们会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即使回撤比较大,但这一轮反弹过程中,反弹更迅猛的基金我们也会关注。只是对于这一类基金,从控制波动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会把它作为进取的仓位来进行配置,因此不会配置太多。”
胡泊认为,公募基金的发行与市场情绪密切相关,越是行情好越好卖新基金,这也助推了公募基金在2019年-2022年初这段时间实现连续两年总份额增长,尤其是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扩充,而这种持续增长态势直接导致了结构性牛市行情的持续。
警惕赛道过热崩塌
虽然近期有关基金反弹的现象成为市场热点,但林佳义认为,新能源板块由于累计涨幅过大,泡沫程度太大,而目前行业蛋糕并不大,终局并不好,故而,本轮的反弹仅仅是暴跌后释放第一轮风险后的反弹,后续还需要继续大幅补跌释放风险。
胡泊认为,本轮市场反弹最主要受益的还是政策导向扶持、前期调整充分并且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高景气的新能源赛道,尤其是近期新能源车的销售仍然保持火爆,多种原因促进了新能源成为了本轮反弹的核心要素。
“未来的行情可能依然会呈现结构型的态势,从具体的赛道来看,去年曾经出现过过热赛道崩塌的现象,所以在赛道过度拥挤的时候,要小心中间回调的风险,这跟资金的流入现象能否持续有密切的关系。”胡泊称。
刘岩认为,接下来更多具有相似逻辑的产业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如磷化工、电子半导体、医药生物、数字基建等都有机会在今年的下半场出现转机。
本文源自证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