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有哪些应用
1、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从应用场景来看,主要分成了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物挖掘、营养学等四大方面。随着当下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逐渐提升,基于这些基础技术的泛人工智能医疗产业也走向成熟,进而推动了整个智能医疗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和一大批专业企业的诞生。
2、一,虚拟助理:人类医师的得力助手还是替代者?
3、在医疗领域,虚拟助理可以根据和用户的交谈,智能化地通过病情描述判断病因。因此虚拟助理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包括Siri等的通用型虚拟助理,另一类是专注医疗健康类的专用虚拟助理。通用类虚拟助理上市时间早,资本支持度高,数据规模大。而医健类虚拟助理的专业属性强、监管风险高。
4、虚拟助理是目前较受资本青睐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细分领域,目前在国外用户所熟知的医健虚拟助理是BabylonHealth,而国内在虚拟助手上,也有大数医达和康夫子崭露头角。
二、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潜力。以下是一些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疾病诊断与预测: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和病例,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预测。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特征,提供潜在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
2.医学影像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对医学影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辅助医生进行病灶检测和诊断。深度学习算法在医学影像识别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3.智能辅助手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智能辅助手术,提供精准的手术导航和实时反馈。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增强现实技术,医生可以获得更准确、更可视化的手术信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4.健康管理与个性化治疗:人工智能可以构建个人健康档案,并通过分析个人的生理指标、行为数据和环境因素,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治疗方案。通过智能设备和算法的应用,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和需求,获得定制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法律和监管框架:建立相关法律和监管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符合伦理和法律规定,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2.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医疗数据的安全管理,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确保医疗数据的合法收集、存储和使用,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3.人工智能与医生合作:强调人工智能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医生。培养医生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意识,加强医生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和理解人工智能技术。
4.公众教育和沟通:通过公众教育和信息沟通,提高患者和公众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减少误解和焦虑,增加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和接受度。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医疗行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同时保障患者的权益和隐私安全。
三、人工智能在智慧医学上应用与展望
1、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智慧医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智慧医疗将深刻改变医疗过程和效率,人工智能将推动医疗领域朝着智能化、日常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2、对于患者来说,由于获得更方便的信息、更容易与卫生保健人员和医疗服务机构联系,自主参与医疗过程的意愿和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围绕个人健康管理的技术和应用系统将成为现有医疗系统的自然延伸。通过对院外行为的管理,个人健康管理系统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安全和顺从性,提高慢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效果。
四、人工智能领域哪些高校实力强
一、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计算机系)成立于1958年,在2006年、2012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以总分满分100分的成绩排名第一。
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依托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与前瞻性研究,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的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这些理论相关的应用研究与系统集成。
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一些研究已达到国际水平,如:“具有交互和自学习功能的脱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和方法”、“人工智能问题分层求解理论及应用”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
智能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7月,主要从事智能感知、机器学习、数据智能分析与智能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侧重于理论、方法以及重大领域应用上。
北大智能科学系依托于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为目标,在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智能科学系在著名的软件与人工智能专家、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何新贵院士和长江特聘教授查红彬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开展机器视觉、机器听觉、智能系统与智能的生理心理基础等研究。
以北大智能科学研究人员为技术核心的北大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国内唯一能与国外系统抗衡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提供公安应用全面解决方案的系统,拥有中国指纹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第一市场占有率。
三、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于2015年3月筹建成立,是复旦大学校内的独立二级研究机构。其前身为复旦大学第一批跨学科交叉国际化研究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
研究院目前在建五个核心功能平台和一个国际合作研发中心,主要包括:
一是以脑高级认知功能的多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研究为核心的神经形态计算仿真平台;
二是以多尺度多中心重大脑疾病数据库和算法开发为基础的智能诊治数据示范平台;
三是依托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集群,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和信息产业智能化提供试验技术支撑的综合生物医学影像平台;
四是以开发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自组织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可穿戴设备、类脑芯片、健康服务机器人等为目标的类脑智能软、硬件开发平台;
五是集孵化加速、产业联盟、投资基金为一体,为类脑智能创新项目及企业提供应用技术资源和孵化服务的类脑智能产业化平台;
六是依托已有的欧洲人类脑计划、美国脑计划等国际合作的数据、学术资源,建设类脑智能国际合作节点和人才培养中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就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首任所长就是国内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被人尊称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开拓者”的何志均,隶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从1981年至今,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见证和参与了人工智能的一系列变化。何志均担任所长时期,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处于以规则、逻辑和符号为主的传统研究阶段;到了第二任所长潘云鹤带队的时候,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走到一起。
到现在,人工智能进入大数据阶段,浙大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当大的优势。
人才输出方面,在阿里巴巴、网易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外,海康威视、浙大网新、浙江大华等浙江企业都较早介入人工智能的研发,而浙大成了他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和人才储备库。
五、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人机交互研究所
智能人机交互研究所隶属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长期目标是探索人类大脑智能信息处理的机理和认知过程,为智能信息处理提供新型的计算结构和算法,开发自然、友好的人-机交互系统。
另外,上海交通大学还联合微软于2005年9月成立了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以实现“使未来的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够看、听、学,能以自然语言的方式与人类交流”这一共同使命
代表性的成果有脑机交互的多模态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基于脑电的脑功能康复训练平台和认知型智能人机口语对话系统。
六、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其前身是自动控制专业计算机控制教研室。研究所是“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支撑单位,并在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支持下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组建了“认知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
研究所作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按照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是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单位。
在科学研究方面,在学术带头人、所长郑南宁院士的主持下,主要进行以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为基础的智能信息处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
七、西北工业大学:音频、语言与语言处理组
西北工业大学音频、语音与语言处理组(ASLP@NPU)隶属于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研究组成立于1995年,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人机语音交互、语音与音频信号处理、情感与听视觉多模态处理、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等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实验室已经与百度、搜狗、阿里巴巴、微软、腾讯、IBM、三星、华为、中兴、小米、京东、云知声、出门问问、Roobo、哈曼等著名IT公司和多家初创公司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与腾讯建有“西北工业大学-腾讯媒体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与明星创业公司云知声建有“西北工业大学-云知声智能语音交互联合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是由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和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于2013年合并组建的学院。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自动化一级学科的重要二级学科。迄今为止,自动化系在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这两个学科点承担了百余项国家、国防与行业项目。
九、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2006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正式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7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2007年9月,本系迎来了第一届本科新生。
目前承担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基金等项目,拥有“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三个平台。
此外还有“艺术认知与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多媒体技术”、“人工大脑实验室”、“智能中医信息处理”等多个研究型实验室,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于1958年建校时就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学院的支撑实验室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
其中,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人机自然语音通信、语义计算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
人机自然语音通信方面,主要研究中文信息处理、人类视听觉机理、语音语言学等。
语义计算与数据挖掘方面,主要研究自然语言驱动的计算、多媒体内容的语义标注、自动问答、语义社会网络、数据与知识工程、隐私保护与管理中的语义计算等。
十一、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创办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模拟计算机研究组,2005年12月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年5月改为现名。
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学院学科实验室和平台比较齐整,拥有“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社会公共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社会公共安全科技”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公安厅“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111创新引智基地。
同时学院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系列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具有南京理工大学-中航科技智慧城市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深城院-南理工大数据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除了以上几所,其他一些高校依托多年积累的专业实力,也纷纷加入成立AI学院的阵营。
十二、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5月28日,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
人工智能技术学院面向国际科学前沿,下设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基础、脑认知与智能医学、智能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等6个教研室。
拥有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十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17年11月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
十四、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18年2月7日,重庆邮电大学联手科大讯飞,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今年就要开始招生,可以说依托本身的专业科研实力再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始布局人工智能这个无限发展的高科技领域,使重邮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2018年3月6日,南京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隶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另据悉,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南京市政府合作项目,与计科院、软件学院平级。
院长由南大教授周志华担任。周教授从事人工智能研究20多年,是人工智能国际学术舞台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机器学习领域的“牛人”,同样也是中国首个当选了国际人工智能学会(AAAI)、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会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五大主流国际学会的华人“大满贯”会士第一人。
十六、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2018年5月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交叉研究中心」的定位,研究人员在行政上归属各自所在院系,但在研究院里,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统一的物理空间。研究员将围绕理论、技术、平台、应用4个层次、7个方向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