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进入媒体
2015年10月28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过渡的时间窗口,封面传媒正式成立。站在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新风口,封面传媒以“重新联接世界”为使命,确定了“构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的愿景,紧盯前沿技术,发力人工智能,坚定朝着“AI+媒体”领域进军,打造“智媒体”。
二、南天信息有人工智能概念吗
有,南天信息概念很广,有人工智能,国资云,元宇宙,智慧城市,电子身份证,数据货币,区块链,创投概念,信息安全,软件服务,碳中和等
三、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就业前景
1、数字媒体人才的就业方向很广,其中包括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网络游戏、动漫、手机增值、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和网络媒体等领域。
2、数字媒体延伸开的二级行业很多,网络、游戏和移动增值领域相对比较新,建立竞争优势比较容易,行业应用方向就定位为网络、游戏和移动等新媒体领域,同时兼顾目前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的产品视觉设计和广告设计,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专业。
四、人工智能涉及个人隐私应用事例
1、近日,马斯克坦承特斯拉汽车内摄像头可以监视驾驶员一事,引发了车主对智能汽车内部安装摄像头与窃听器的不满。虽然这两种设备在智能汽车生产厂商眼中起到的是对驾乘人员的保护作用,但依然无法打消车主心中的疑虑。
2、智能汽车逐步发展,无人驾驶也在“路上”。未来,如何兼顾驾乘人员的安全与隐私,是个值得探讨和重视的问题。
3、日前,国外有用户在社交网站向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询问特斯拉的车内摄像头是否可以检测车主目光,马斯克回复“是的”。引发舆论关注的原因是,这是特斯拉方面首次承认通过车内摄像头来监视驾驶员。
4、在该用户提出疑问前,马斯克就曾在社交网站上发文称将收回一些车主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测试版(FSDbeta)的试用权限。原因是这些车主在使用FSDbeta功能时,没有对道路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马斯克称,之所以是beta版本,就意味着还处在测试阶段,尽管目前没有出现任何事故,但不能放任不管。
5、显然,自动驾驶将赋予智能汽车更多权利,也意味着汽车内外需要加装更多传感器、摄像头和监听器等。但不论哪种设备,都对汽车内部相对隐秘空间内的驾乘人员隐私造成了威胁。
6、这不是特斯拉第一次曝出信息安全丑闻。去年,一位白帽黑客格林曝光特斯拉的车载计算机系统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接触过特斯拉的人都知道,特斯拉的车载计算机系统功能繁多,包含收音机、蓝牙电话、上网、玩游戏等。驾乘人员还可以通过Wi-Fi连接社交网站,甚至能存储联系人的电话号码。
7、但很多车主没有想到的是,暗藏在车载计算机系统屏幕背后的组件,正成为隐私数据泄露的源头。这位白帽黑客从某购物平台上购买到被换下来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P)和媒体控制单元(MCU)。尽管这些组件已经有明显损坏迹象,但仍能从中获得之前车主的隐私,例如手机连接的电话本、通话记录、日历、家庭和工作地点的定位、导航去过的位置,以及允许访问网站的会话cookies。
8、之所以可以从MCU上获取个人信息,是因为特斯拉基于Linux内核搭载MCU。MCU使用的是镁光生产的嵌入式多媒体控制器(eMMC)存储颗粒,而特斯拉的车机系统并没有对这块eMMC硬盘进行任何的加密处理。
9、不仅是特斯拉,蔚来汽车“监控每位车主行程”也曾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此外,滴滴打车也为了确保驾乘人员安全,采取全程监听车内人员对话的措施。
10、尽管这些安装监听、监视设备的生产方打着“向善”的旗号,却往往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他们将会被收集哪些信息;亦无人知晓,这些信息是否真的会被妥善安全地保存。
11、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将安全性让渡给驾乘人员的隐私真的可行吗?前段时间,货拉拉公司货车女乘客跳车一事余温未了。社会上不乏对货拉拉公司为何不在车内安装监控系统的质疑之声。
12、安全与隐私应如何兼顾?在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陈德旺眼中,安全与隐私是互相矛盾的名词。“想要获得更多安全性,就需要让传感器采集更多的数据。”
13、“目前,智能汽车要协助驾驶员对车辆进行控制时,主要采集驾驶车周边的车及所在道路场景的实时数据,例如前后左右车的位置、类型、速度,交通标志、道路线、障碍物等。而实现无人驾驶,只需要对车外进行监控即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解释道,“监控车内主要是为了对驾驶员采取主动安全措施,即发现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视线漂移、不系安全带等危险行为时,进行主动提醒。目前,尚没有对监控范围和清晰度有明确的统一标准。”
14、诚然,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从未停歇,但讨论主题却一直集中在讨论可能性和对未来影响的理论工作,而对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研究则探讨较少。因此,学术界对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虽已持续了数年,却并没有弄清普遍的人工智能伦理到底是什么。
15、“人工智能在当代广泛应用,带来了各种益处,但人们也发现了诸多伦理问题。直接与技术相关的,包括算法歧视、侵犯隐私等技术的误用和滥用等,较为间接和远期的则有就业问题、平等、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危机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锐告诉《中国科学报》。
16、就这点而言,智能汽车对隐私构成的威胁似乎并没有上升到这一高度。“从安全隐私角度以及自动驾驶及车内主动安全的技术实现上,采集的数据都是可以实时处理、实时做出自动驾驶行为,不需要保留任何数据的。这和现有车的倒车影像的逻辑是一样的。”王飞跃坦言,“但是,不排除部分厂商为了不断提升自动驾驶及主动安全的技术能力,以及识别能力,而保留部分数据,进行算法的再学习。如果能征得用户授权同意,未尝不可。”
17、陈德旺也建议,车企最好将车内安装设备与收集哪些信息标注清楚,让车主保留选择的权利。“有些车主认为汽车安全比隐私更重要,就可以选择让智能后台对其信息进行收集。也有车主认为车内是隐私空间,那么可以选择减少收集内容,或者适当关闭一些功能。”
18、对此,郭锐认为,人工智能的决策则必须按照人类的伦理来评估和校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很大,牵涉很多的人,因此应当更加强调归责性。“就车内检测技术如何与隐私保护平衡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量。第一,应该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采取‘事前告知’‘事后删除’的模式;第二,立法应对何时收集、收集到何种程度、保存期限多久等问题做出规定,并要求商业主体定期审核。”
19、“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存在两面性,在带来驾驶安全性提升的同时,如果不加限制,确实也会带来侵犯隐私的隐患。但是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车厂,很容易通过法律和标准来约束产品和服务的隐私程度。例如,最关键的是要求不能留存数据、不能定位,这就解决了绝大部分的隐私问题。”王飞跃表示。
20、目前,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业内有分布式(联邦)数据共享、多方(联邦)数据智能计算等技术,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能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效果。王飞跃解释说,从技术上来讲,这种模式所形成的算法,与将数据聚集在一起计算训练的效果相同或者相近,从而能比较好地平衡数据隐私版权保护、数据要素开放共享服务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预计“数据可用不可见”是数据应用服务的未来趋势。
21、郭锐也表示,智能汽车收集的数据传统上被看作隐私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和传统隐私权语境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一方侵权、另一方被侵权的零和游戏,还展现了车主和汽车企业之间通过合同彼此信任、合作的一面。因此,个人信息保护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比隐私权保护更加切合实际。
22、而且,相较于智能汽车驾乘人员隐私问题,网络隐私暴露更值得关注。“在技术上,科学研究者和业界也在探索是否可以达到利用数据的同时保护隐私的效果。在治理上,我们还应该支持市场的自治,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用户隐私的保护。比如在搜索引擎的竞争上,一些搜索引擎会以推出更加保护隐私的服务吸引消费者。”郭锐说,其实,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最根本的伦理难题是创造秩序危机。创造秩序危机,简而言之,是人所创造的技术对人的反噬。反思人工智能伦理,是为了应对这个危机。伦理不是为了约束科学发展,而是为了防止我们在追求某一个具体目标的时候伤害人类的整体利益。
五、人工智能专业和数字媒体哪个好
1、个人来讲个有千秋看个人爱好。以下是对这两个专业分析
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未来重点发展领域,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也是北邮的传统优势领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北邮的人工智能专业虽然是主要依托计算机学科,但国家层面是将人工智能专业归在电子信息类而不是计算机类下面,如果有考公打算的话建议慎重选择。
3、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本身也属于计算机大类,而且北邮的数字媒体技术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数字创意+人工智能”为特色,也是极为热门的方向,尤其适合进入游戏、动画、影视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