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激发了5g人工智能(疫情期间人工智能的发展)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交换与保障体系建设。《“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数字医疗打破时空限制

如何理解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意义,应重点关注哪些方向?

冯文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数字医疗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建立的新型医疗方式。20世纪80年代医院开启的医疗信息化,本世纪初出现的医药电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远程诊疗、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等,是数字医疗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特征的数字医疗逐步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新趋势,不断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模式变革和效率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行业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有力推动了数字医疗快速发展。2018年4月,《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2020年10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发展。2022年11月,《“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

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居民对网络问诊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截至2022年底,互联网医疗用户达3.6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4%。从主体看,早期的互联网医院主要由互联网企业发起,自2018年进入医院主导阶段。当前既有的互联网医院中,医院主导的占七成左右,其中,又以公立医院居多。

数字技术还推动了健康生态体系的整体建设。2021年,电子健康卡已在21个省份2000多家医疗机构试点使用。截至2022年9月,电子健康卡发卡量超过10亿,覆盖全国6000多家医院。

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带来了医药器械和治疗手段的创新,也使各医疗机构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居民就医更方便,医院管理和运营更高效,面向大规模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成为可能。同传统医疗相比,数字医疗具有多方面优势。从患者角度看,数字医疗能够跨越时空,解决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可简化就医流程、降低就医费用、改善就医体验。从医生角度看,数字医疗让患者病历、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化,使连续性的就医管理更为方便,提高了疾病诊断、患者管理的效率,节约了医务人员时间,进一步提升了医疗资源使用的宏观绩效。从医疗机构角度看,数字医疗有助于促进院内管理精细化,更好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数字医疗尚属新生事物,但数据互联互通是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数字医疗的本质是医疗服务,只有规范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数字医疗才能行稳致远,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一是尽快解决医疗数据共享问题。建议对各个层级的数据整合明确时间表,制定全国推进医疗信息一体化的具体路径,重点解决技术设置和利益协调两方面问题。在技术设置方面,信息输入、储存、使用等环节,可借鉴国际做法,出台操作指南,建立行业基础标准信息体系,对现有数据逐步实施标准化转化。在利益协调方面,推动建立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

二是探索建立分类付费模式。对提供新疗法新功能、有明确受益方的数字医疗模式创新,建议以最终服务使用者付费为主,在开发主体和实施机构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为主的模式创新,建议主要由使用机构付费。

三是强化标准建立、规则制定和行为监管,推动数字医疗规范发展。针对互联网药械销售流通、在线问诊、互联网诊疗行为等建立更加清晰的操作标准和行为准则,提升各项操作的合规性。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等要求基础上,出台包括划分医疗数据分类、使用主体、使用方式、使用准则等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监管办法,严格治理医疗数据使用中的乱象。

四是深化对数字医疗的规律认识,解决发展中的错位问题。立足社区,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群体为重点,加大对智能医疗终端使用培训,提升老年群体对数字医疗的认知水平。以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完善互联网诊疗为切入口,探索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居民健康管理智慧模式。加大对既有互联网医院使用状况的摸排监测,建立合理的付费和激励机制,构建常态化的诊疗服务机制。引导互联网平台在肿瘤诊治、慢病管理等领域加大数字医药和治疗手段研发,充分激发数字医疗优势,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重塑传统业务优化运营成本

我国医疗数字化转型取得哪些成果?对医院运营管理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郝晓宁(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数字医疗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就医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医疗产业迅速崛起。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远程会议、5G、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数字医疗手段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在防疫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是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实施的起步之年。全面电子化智能化的数字医疗正在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也将成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方向。

数字医疗服务资源加速扩容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拓展,数字化向医疗健康全领域加速渗透。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医保信息化平台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接入约4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和40万家定点零售药店,有效覆盖全体参保人。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达2.8亿,涵盖100余项服务功能。数字技术在辅助诊断康复、配送转运、医疗机器人等方面的新应用快速普及,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线上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新形式不断涌现。

数字医疗服务知晓度和使用率加速增长。2022年国家网信办开展数字中国发展情况网络问卷调查,覆盖31个省份的18至70岁网民。80%左右的受访者了解本地提供线上缴费、自助机缴费、线上查询检验报告、线上预约挂号等数字医疗服务。从地区来看,浙江、上海、广东、湖南、山东等数字医疗服务的知晓度位居全国前列。从城乡来看,各项数字医疗服务的知晓度城镇均高于农村。

数字医疗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数字医疗服务市场发展迅猛,涵盖了四个关键组成部分:数字化医疗健康基础设施、数字医疗服务、数字消费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数字健康管理。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测算,2022年我国数字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约1954亿元,预计2023年增至2844亿元。随着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数字医疗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目前,数字医疗已涵盖医院业务的各个方面,如药品库存管理系统、门诊挂号系统、划价收费系统、综合查询系统和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等,医院管理的发展正逐步向数字化转变。

运营模式由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从应用层面来说,医院运营管理包含成本、预算、绩效、物资、人力资源等,成本系统存储着医院业务最明细的业务数据,是整个运营平台数据资产的核心。在业务流程驱动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医疗,突破了传统管理思维,实现了更加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型与运营手段。此外,数字医疗让医院组织架构透明化、管理标准具象化,医护人员工作责任目标更加清晰,领导层从线下管理升级至线上管理。

让医疗数据创造更大价值。医院通过数字医疗系统,对所需数据进行系统收集,筛选出大量有用数据应用到临床诊疗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诊断数据及患者愈后数据进行分析,可形成最佳诊疗方案,辅助医生日常诊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另外,医院通过数字医疗系统获得科研项目所需数据,可有效提升院内科研水平,借助实际诊疗案例数据,为全院日常学习提供可靠支撑,提升医护人员自身能力素养。

持续优化医院运营成本。随着医院数字医疗全方位应用,全面优化了人力成本结构。医院由原有的系统辅助医护人员工作,升级为医护人员辅助系统工作,大量缩减机械式岗位。用机器替代人工,不仅可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节省人力成本,还能大大降低人工操作导致的失误。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全方位监管医疗设备和医用物资耗材,实时监控医疗设备使用状况,可第一时间响应设备预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特别是针对医用物资耗材,有效避免了缺失及浪费,节省了医院运营成本。

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数字医疗的应用使医院实现了智能化诊疗,充分尊重、响应个体患者需求,确保临床决策基于患者价值诉求,大大优化了就诊程序,并借助新兴技术构建了更多便民医疗设施及系统,例如线上挂号、线上问诊、互联网医院等,切实减少了患者就医程序,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获得感。

数字技术加速医疗健康服务转型升级。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应用到医疗健康各领域,通过全民性、全时段、全要素、全流程覆盖,全面驱动医疗健康服务朝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目标提升,推动医疗健康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拓展应用场景提升诊疗效果

数字医疗在助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方面拓展了哪些应用场景?

单志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当今,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驱动和引领就医服务、临床医疗、健康咨询等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重塑传统业务,简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高诊断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助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

“互联网+”医疗健康,共享驱动诊疗资源互联。当前,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平台联通全覆盖,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浙江省卫健委针对挂号难、支付难、检查难、购药难等问题,实现诊前预约“一体化”、诊中结算“一码通”、互联网医疗“一站式”联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全方位数智医疗健康服务。

“大数据+”医疗健康,数据驱动诊疗模式创新。一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建设智慧健康云影像惠民服务平台,推进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影像互联互通及检查共享互阅互认,方便医生对患者不同阶段的报告进行综合比对、病史跟踪和精准诊疗,有效解决了患者等待影像检查结果耗时长、重复检查等问题。二是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提前发现和智能预警。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建设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防控预警系统,建立形成多途径、多维度、多节点监测数据汇聚渠道,对突发传染病进行实时监测、早期预警、风险评估。

“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算法驱动诊疗质量提升。当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最为成熟的应用之一,可为医生提供具体的诊断参考意见。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诊前、诊中全流程决策支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智能化下沉,有效解决基层诊疗能力、专科能力不足等问题,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赋能增效。

“移动通信+”医疗健康,效率驱动诊疗效果提高。5G不仅提升了网络速度,还联接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为远程会诊、远程手术、应急救援、VR医学教学等提供了更多可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通过建设“5G+医联体临床协作平台”,支撑开展5G+远程会诊、5G+远程查房、5G+远程影像诊断等多种临床工作。另外,5G大带宽特性能够支持4K高清视频传输及无损无压缩的影像数据传输,实现医患远程“面对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推动裸眼3D裂隙灯实现远程诊疗,并创新开展耳石性眩晕远程诊断,有效降低误诊概率。

“区块链+”医疗健康,可信驱动诊疗安全升级。一是提升医疗健康信息监管能力。山东鲁医链平台通过电子病历上链,实现电子处方实时高效共享,山东医保局作为监管方参与区块链联盟建设,对区块链上的电子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药品溯源信息进行穿透式监管和审计。二是推动医疗健康数据价值流转。浙大邵逸夫医院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多中心科研协作平台,建立数据可信共享机制,在解决科研协作数据共享难、应用难的同时,对科研数据流转进行全周期存证和追溯。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医疗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网络监管难、数据共享难和安全保障难等问题。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融合是大势所趋,推动数字医疗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网络安全监管,规范线上医疗服务发展,结合互联网医疗特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线上医疗健康服务。

二是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质效。充分发挥新一代数字技术优势,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字医疗生态系统,加快医疗健康数据整合汇聚,推进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等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和业务融合,提升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医院智能管理、公共卫生服务、急诊救治、远程诊断及治疗、远程重症监护、健康档案共享等方面能力,助力医疗诊断提质增效。

三是建设数据安全体系,强化医疗隐私保护能力。以安全为先、以保护隐私为原则,建立健全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保护等法规制度,强化医疗健康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开展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重要信息的保护。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风险隐患应对和化解措施。

疫情激发了5g人工智能(疫情期间人工智能的发展)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