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读人民日报时评,申论、面试才有话说。
9月13日
题目:建设法治中国,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人民观点)
法者,治之端也。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这十年,法治逐渐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
题目:“做好当班的事”(暖闻热评)
【人物】“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李培生、胡晓春的敬业奉献精神如春风化雨,不仅为黄山如画风景作出贡献,还感染带动游客文明旅游。
“‘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飞溅的焊花里点燃梦想,在大街小巷间往来穿梭,在流水线上辛勤忙碌,在广袤田野躬耕不辍……
两位师傅表示,一定要“做好当班的事”。站在更宏阔的视野上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每一个人“做好当班的事”。这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途径,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期待,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题目:帮助青年早立志、立大志
把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结合起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题目:让数字人民币更好助力数字经济(人民时评)
题目:锂电池热销折射发展新动能(人民时评)
9月14日
题目:流动的中国,充满繁荣发展活力(人民观点)
公路修到家门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高铁网络不断延伸,早上在西安吃泡馍、中午到成都吃火锅变为现实;民航快速发展,坐飞机日益成为大众出行方式。这十年,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蒸蒸日上、未来可期的中国。
题目:让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人民时评)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比如,支撑自动驾驶升级,除了“聪明”的车,更要有“智慧”的路,这离不开营造包括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数据流通在内的良好产业生态。
题目:带动大家多种粮种好粮
做农民,干农业,种粮食,大有前景。
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考虑从事现代农业。
9月16日:
题目:山林得绿,群众得利
生态资源是福建的宝贵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夯实‘绿色家底’,留下‘生态银行’。”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题目:用行动定义健康生活(人民时评)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从微观看,少得病,生活质量更高;从宏观看,国民更健康,社会更和谐。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推进全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摒弃不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人人皆可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题目:深入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金台随笔)
名人故居有着独特的价值,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枢纽,也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传承文脉、丰富景深的作用,不仅可以彰显一地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打卡,更青睐深度的文化体验,旅游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
9月19日:
题目:建设制造强国,把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题目: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人民时评)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别,体现了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这就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同时也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题目:专心考古事业 奉献青春力量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之美是奋斗之美。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9月20日
题目: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的深刻论断,“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的深谋远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殷切叮嘱……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5G迈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到“中国天眼”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到我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下水……科技创新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取得,靠的是系统全面、独立自主的科研体系,靠的是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如今,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稳步上升。既有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人才,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英才;既有强化基础研究的“基础研究十条”,又有日益完备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今日中国,正在成为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迸发出建设科技强国的澎湃动能。
“你只要愿意用汗水去播种,用辛勤去付出,那梦想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这样回复一名中学生的来信。科技强国梦想从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题目:“绿色职业”带来新机遇(微观)
新职业的兴起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也折射出人们就业观的变化。据调查,新职业的从业者以年轻人为主,80后和90后人员占比超90%。无论是符合“双碳”目标的“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还是时尚的“研学旅行指导师”,抑或是新潮的“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都等着年轻人去施展才华、成就自我。积极引导和规范绿色职业发展,帮助从业者提升技能和职业认同感,就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力量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