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记者/王晟 祝亦楠
6月6日,随着4张5G商业运营牌照一一颁发,中国成为继韩国、美国、瑞士、英国之后,全球第五个抢先拥抱5G的国家。
2019年也成为名副其实的“5G元年”。
从发牌到正式开通尚需时日,但并不妨碍媒体和网友们热切期待。
然而,5G带给世界的改变,仅仅是手机看高清的无限场爽吗?
除了通话上网,5G还有什么“大用场”?
刚换的4G手机和流量套餐,是否即将淘汰?
此时给5G发牌,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还是华为事件一波三折?
……
无限期待,更有无数疑问。还没亲密接触5G的我们,求开通,求体验,更求权威作出解答。
6日晚,荔枝新闻就此做了独家专访和深度梳理…
5G只是网速很快?
请回想一下几种尴尬的“日常”:
甲:“喂,你吃过早饭了吗?赶上高铁了吗?”
乙:“……我吃过了。”
甲:“你几点到站?到了以后给我打个电话啊!”
乙:“……我赶上车了,赶上车了。”
甲:“嗯?你那信号不好?”
乙:“……这车11点到站。”
……
这样“错位”了的手机通话,是不是在乘坐高铁或者高速行车中经常遇到?
又或者您在玩“吃鸡”之类的在线枪战游戏:
明明快人一步发现目标,明明瞬间瞄准瞬间开火,对手……却不见了。
突然,画面一闪,对方居然已到身边,不仅躲过了你的“子弹”,还反手打出致命“一枪”。
这样情形懊恼不懊恼?
用通信业的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时延”。
大体指的是手机发出的信息通过基站、光缆、主干网络、服务器等等一系列数据传输,最后回到手机造成的延迟。
如果只是打电话、玩网络游戏,我们遇到这样的尴尬,也就一笑了之。
可是,如果医生借助网络远程遥控千里外的机器人为病人做一台高难度手术,时延可能造成机器人没有及时收到指令,或者错过了指令,这台手术可能瞬间失败,病人再也下不了手术台……
如果是工厂里的智能生产设备因为时延,错过了指令,或者没明白断断续续的指令是什么意思,很可能造成产品报废,流水线停产,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院长、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朱洪波教授说,这些,恰恰是5G技术更关注更着重解决的问题!
朱洪波介绍,5G网络速度很快,可以达到1G~10G/秒的传输速度,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超低时延”则是5G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可以确保通信和数据传输更加安全、可靠、及时。
荔枝新闻发现,目前理论上5G的低时延可以做到1毫秒(一秒的千分之一),只有4G的几十分之一。
2018年11月,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在“中国经济大讲堂”上,曾用无人驾驶的场景打比方:
“就像我们开车时发现情况要踩刹车,普通人的反应速度是0.4秒,也就是400毫秒,而5G情况下只要1毫秒就可以反应了。”所以5G的低时延特性,特别适合无人驾驶等众多人工智能新领域。
5G只为手机上网看视频吗?
在今年1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介绍了5G的真正意义:“5G的应用,可能只有20%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讯,80%用于物与物之间的通讯,即移动物联网的概念。”
换言之,5G不只是为手机用户们研发的,它会更广泛地应用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上。
2009年,物联网的概念正式提出,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市场培育,现在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家居,万物互联已成大势所趋。但是,身为全国最早的高校物联网研究院掌门,朱洪波从不认为物联网技术已经“成熟”。
“现在只不过做到了把物体接入网络,能够接受人的指令,这还只是物联网的初级阶段。”他说,5G时代,不仅物体与物体之间可以联网,更能做到物体与物体之间智能互动。
这就要提到5G网络的另一大优点:可以超多连接、密集覆盖。
比如一家智能制造的工厂里,成百上千的生产设备都可以安装5G通信模块,不同功能的机器人随时互相交流,像人那样掌握进度、调整供料、灵活改进流程。
再比如热门的“无人驾驶”。现阶段的无人驾驶,要求必须有司机坐在方向盘后面,随时接管方向盘和油门刹车,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而如果所有车辆、交通灯、路牌甚至斑马线都分配了5G的智能模块,就组成了真正的智慧交通网络,可以让所有上路的无人汽车,统统遵章守纪安全驾驶,更可以智能调节红绿灯,提前通知有行人过马路,警告某些路段有拥堵……不仅让车上的人能看到,更让车辆能提前感知,提前应对。
荔枝新闻记者还了解到,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无线研究项目6年前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指出,5G网络的最大的改进之处,是它能够灵活地支持各种不同的设备。除了支持手机和平板电脑外,5G还需要支持可佩戴式设备,例如健身跟踪器和智能手表、智能家庭设备如鸟巢式室内恒温器等。
报告认为,5G时代,每个人将拥有10-100台物联网设备,服务自己的日常生活。
此时颁发5G牌照是因为中美贸易战?
早前曾有预测, 2019年是“全球5G元年”,中国市场将在今年下半年推进5G商用。然而6月6日就颁发了5G牌照,让人们不禁好奇:这是不是因为韩国、英国等国家已经率先开展5G服务?这是否与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华为事件有关呢?
朱洪波教授却认为,只要考虑到5G的真正价值,早点颁发牌照就一点都不意外。
在他看来,5G很可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的标志,必然会成为国家间、区域间竞争的焦点。
以德国为例,他们早已把发展5G当作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助推器,当作未来生产生活方式革命性变化的“基础设施”。
“5G就好比是人体的神经网络,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都仅仅依附在上面,神经越发达,功能自然越强大。”朱洪波说。
截至目前,韩国、美国、瑞士、英国已经开通了5G服务。只是它们都处在初级阶段,基站少、网络不稳定,手机等终端也比较少。
朱教授告诉荔枝新闻,早一点开通5G,就是为了尽早聚集相关的产业资源,推进产业化进程和网络建设,抢占5G的市场空间。
HIS(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的研究报告称,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这几乎相当于所有美国消费者在2016年的全部支出,并超过了2016年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消费支出总和。到2035年,全球5G价值链将创造3.5万亿美元产出,同时创造2200万个工作岗位。
令中国人自豪的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在5G技术上掌握了比较领先的核心专利,在这场全球5G角逐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朱教授提醒:“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于3G的跟跑,4G的突破,5G技术我们目前只能算是和西方科技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还不是遥遥领先。”
所以提前颁发5G牌照,只能说明中国顺应全球形势,及时抢占5G先机,尽早拉动相关市场。
5G来了,4G很快被淘汰?
4G网络日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国家和地区就此关闭了2G网络服务。伴随5G来临,曾经的2G退网潮,会在4G“重演”吗?
在朱洪波教授看来,提问“5G时代来临,4G就要淘汰了吗?”就好比在问“飞机那么快,还要高铁汽车吗?”
他预测,未来很长时间内,4G和5G仍将共存。
因为,5G发展的初衷就不是“干掉”现有的成熟技术,更多地是为了“做加法”。
首先,从1990年代上马的2G到现在的4G,都聚焦于怎么把信息传输的通道拓宽、加速,所以网络的带宽和速率一直在提升。5G技术,则更多是为万物互联、“智能化”大系统铺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5G真正的想象空间和用武之地,并非只在消费领域。
荔枝新闻查询相关资料就发现,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各自的第一个5G客户均是企业。
其次,5G的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5G牌照发放是允许运营商进行规模化网络建设,后续还需要网络优化、手机产品的适配出新等等,在牌照发放后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何况,无论手机上网收收邮件、发发微信,还是给小区远程抄表收水电费,都是极其简单的工作,换用5G网络实在是“大材小用”。
所以,4G和5G网络并行、共存是必然的。不着急体验5G网络的用户可以继续使用4G手机,现有的4G网络足够成熟,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也绝对够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运营商依然可以提供很好的4G服务。
(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