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漠影
时隔两年,孟晚舟再次刷屏了!
两年前的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结束千日禁足从加拿大归国,国人欢呼她走出美国无理控诉的阴影;两年后的2023年9月20日,已任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的孟晚舟一席红衣亮相,宣布了华为十年来的首次重大战略转向。
“为了抓住AI这一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华为提出All Intelligence(全面智能化)战略!”孟晚舟在上海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说。这是孟晚舟就任后首次从集团层面发布华为公司新战略,也是华为自2013年提出All Cloud战略后十年来首次调转船头,将其多年AI布局全面拔高。
孟晚舟
全面智能化战略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主张不谋而合,而任正非更进一步强调“大算力”。在8月底任正非与ICPC基金会及教练和金牌获得者的学生的谈话中,任正非称:“我们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今天的年青人,明天有可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袖!”任正非的话外音,则是点明了AI大模型时代“得算力者得天下”的逻辑,让人联想到近期华为麒麟、昇腾芯片等一系列研发落地重要突破。
任正非
当下正值大模型掀起AI算法与算力的角逐,除了华为,国内其他科技巨头如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等也已悉数下场。
市值超2000亿美元的阿里,刚刚在9月11日宣布启动“AI驱动”为一大战略重心;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称大模型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而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宣布All in AI则更早,此外字节跳动等大厂的高层虽然发声较少,但大模型技术、产品、生态的动作一样没少……
科技巨头们面向AI全军出击,无疑将改变中国大模型产业格局和发展进程。随着AI大模型推动AI生产从作坊式走向规模化,科技大厂处于更加主导的地位。中国大模型产业会走向赢者通吃还是百花齐放?这场AI和算力的世纪之战又走向何方?引起全产业关注。
一、孟晚舟赌上未来十年,华为全面智能化
首先从华为全面智能化战略说起。这一新战略发布看似突然,实则在几个月前就已有迹象。
就在前几天,华为最新款手机Mate 60 Pro接入盘古大模型,让人们看到了大模型融入华为离用户最近的终端的加速度。
而在7月7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上,当时华为云总裁张平安接受智东西等媒体的采访时就提到,盘古3.0大模型推出的背后,华为云已经“All in AI(全面投入人工智能)”。不过在当时这仍是云业务部门层面的定调,张平安也并未对如何All in AI展开解读。
本次,孟晚舟宣布华为全面智能化战略,可以说为华为此前的一系列举措一锤定音。
孟晚舟明确了全面智能化战略的目标:“加速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并做出了三点细化:
1、首先,要让所有的对象可联接。这不仅仅是物理实体的,也包括逻辑的、虚拟的;这不仅仅包括数字化的设备,也包括传统的终端和装置;这不仅仅要使数据上得来,也包括意图下得去。
2、其次,要让所有应用可模型。通过大模型范式,让智能应用快速惠及每个人、每个家庭,以及每个组织。
3、第三,要让所有的决策可计算。以算力的无所不在,加速智能的无所不及,并且让数据在算力中不断地释放潜力。
全面智能化,很可能是华为全公司管未来十年的新战略,意味着这艘大船将开向何方。
回顾华为公司层面船头调转的节点,从2003年开始,CT和IT在网络基础设施技术中相遇,华为提出All IP(全面通信协议化)战略,推动通信领域的各类技术制式和协议统一,促进了联接的无处不在。华为支持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张网络的稳定运行,联接了全球1/3以上的人口。华为承建的5G网络,体验持续领先。
2013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华为提出All Cloud(全面云化)战略,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升级。2017年,华为公司宣布,要打造世界的“五朵云之一”。如今,这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全球客户的信任,华为云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主流云厂商之一,在全球部署了30个Region、84个可用区,聚合了全球4.2万家合作伙伴、500万名开发者,服务了全球300万家客户。
2023年,华为提出了All All Intelligence(全面智能化)战略,开启新征程。“从All IP,到All Cloud,十年一个台阶,我们从未停止努力。”孟晚舟说,“为了抓住AI这一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我们提出All Intelligence战略。”
华为近30年来的战略变化脉络
二、任正非下场划重点,得算力者得天下
全面智能化,也意味着华为要全面投入大算力。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8月底的一次谈话中称:“第四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其规模之大不可想象。今天的年青人是未来大算力时代的领袖!”他强调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是大算力,招揽算力人才,则预示着华为将汇聚力量突破当下严峻的算力瓶颈。这在孟晚舟本次的演讲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孟晚舟在发布会上谈道,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动力。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算力的大小,决定着AI迭代和创新的速度。算力的稀缺和昂贵,已经成为了制约AI发展的核心因素。面对这样的制约,孟晚舟明确提出华为要:“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提升“软硬芯边端云”的融合能力,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华为将充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改变传统的服务器堆叠模式,以系统架构的创新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
众所周知,华为自2019年起因美国实体清单禁令限制无法使用先进制程,导致其旗下的麒麟、昇腾等芯片遭受重挫。而当下随着Mate 60 Pro传出突破芯片限制的信号,华为很可能已经找到了大模型大算力芯片限制的破解之道。
而按照任正非划的重点,从“AI+芯片”核心出发,华为的全面智能化一张战略蓝图已经初步成型。
我们可以把时间线拉长到过去半年来看华为的动作。首先在大模型方面,华为已将自研大模型落地与第三方大模型MaaS(模型即服务)并重。
围绕自研大模型,华为云于2020年就启动盘古大模型立项,2021年4月推出盘古系列大模型,包括业界首个千亿参数中文语言预训练模型,并在当时就现场演示了对话机器人。
2023年,随着ChatGPT爆火全球,华为在大模型方面却一直隐而未发。直到7月7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上,华为云宣布推出盘古大模型3.0。盘古3.0提供100亿参数、380亿参数、710亿参数和1000亿参数的系列化基础大模型,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超3万亿tokens,推出了NLP大模型的知识问答、文案生成、代码生成,以及多模态大模型的图像生成、图像理解等全新能力集。
当时,智东西与部分媒体对张平安等华为高管进行了采访。当被问及华为云做大模型的差异化竞争力时,张平安尤其强调行业结合:“我们的科学家、数学家可以下到矿井、蹲车库、下田头,因此盘古真的是和行业的痛点深度结合而来,这是华为盘古大模型最大的优势。”就在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登载了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成果。以行业大模型为差异化突破点,华为正探索将盘古大模型在政务、煤矿、金融、气象、制造、医药研发、铁路等行业落地。
再看看第三方大模型服务,9月20日,华为云正式面向全球企业和开发者上线昇腾AI云服务“百模千态”专区。“百模千态”专区收录了业界主流开源大模型,并支持企业基于昇腾AI云服务进行适配和优化,提供丰富的应用开发的工具链。
除了在大模型算法和开放平台方面,华为在AI产业链方面布局较广。
比如围绕AI工程化平台,华为昇思MindSpore AI框架实际上是超20家大模型的背后秘密武器。昇思提供大模型全流程使能体系,覆盖从大模型开发、训练、微调、部署的全流程服务支持。根据IDC在7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2022年市场份额》,2022年机器学习开发平台市场规模达35.4亿元,华为云仅次于第四范式,凭借31.1%的份额占据市场第二。
围绕AI求解器,这是机器语言与用户的桥梁,华为云天筹求解器将运筹学和AI相结合的云服务产品,可为企业带来新的运营方式和决策方式,一举在2023 WAIC上斩获大会最高奖项“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SAIL奖(Super AI Leader)。
在底层存算网基础设施方面,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在乌兰察布和贵安于7月初上线。据称昇腾AI云服务千卡训练30天长稳率达到90%,断点恢复时长不超过10分钟,支持华为MindSpore以及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AI框架,支持便捷迁移。
华为为众多大模型企业提供存算基础设施。比如智谱AI推出的智谱GLM昇腾大模型一体机背后,就是基于华为昇腾系列AI处理器。而近期,中科院自动化所推出的紫东太初、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推出的训推超融合一体机,也都基于华为AI大模型存储产品。
在生态合作方面,华为云加速链接行业龙头,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与包括视觉中国、万达、恒生电子、天眼查、润达医疗等众多各行各业的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发布行业大模型。9月21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AI生态加速营开营,招募30余位优秀创业者共创大模型落地。
可以看到,华为在AI领域的布局之深和广,并不是一日之功。全面智能化战略的推出,则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是华为长期AI布局的一次拔高。
三、科技巨头All in AI,大模型产业变天
进入大模型时代,AI生产正走向规模化,这意味着资源和市场很可能向头部科技巨头汇聚,大模型产业的格局也将发生大的改变。
正如孟晚舟所说:“从小模型时代到大模型时代,AI技术的实用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大模型通过吸收海量知识,一个模型可以适配多种业务场景。这种AI技术实用性的变化,正在改变AI产业的生产方式:大模型使AI从作坊式开发和场景化定制,走向工业化开发和场景化调优。
知名行研机构IDC今年5月对基于大模型的AI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预计中国AI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超过147亿美元,到2026年这一规模将超过263亿美元。可见大模型应用市场的释放很可能就在未来的三年里,面向这一可观市场,国内主要的科技巨头都已经行动了。
提出全面AI化类似战略的不仅有华为,还有其他国内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厂。包括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厂都已经明确表态和采取行动,字节跳动等新晋大厂相对隐而不发,但深扒技术、产品、生态布局一样不少。
首先是阿里,可以说和华为反应的速度几乎一致。9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新任CEO吴泳铭上任的第一天,他就发布全员信首先确立了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
如何AI驱动?吴泳铭提出对三类业务加大战略性投入,分别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以及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吴泳铭在信中提到,未来十年“最大的变量毫无疑问是AI带来的全行业深刻变革”,“如果跟不上AI时代的变迁”就一定会被取代。
另一大科技巨头腾讯还未宣布集团性战略转向,但行动也说明了一切。其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此前的股东大会上也难得地放出了大尺度论断:“我们最开始以为这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
腾讯于9月7日宣布其自主研发通用大模型混元正式向产业亮相,同时宣布腾讯云、腾讯广告、腾讯游戏、腾讯会议等超50个腾讯业务和产品都要接入大模型,这几乎等同于宣布All in AI。
而国内大模型最早的“扛旗者”百度All in AI的步伐要更早。5月26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上说:“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人类创新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到来,而这次革命是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百度是今年最早发布大模型产品、推出企业级服务和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科技大厂。
另外,字节跳动等新晋大厂的态度相对低调,但行动上一点不落下风。字节旗下的云品牌火山引擎于6月发布的MaaS云产品火山方舟,集成了市场上主流的第三方大模型;抖音旗下的对话机器人产品“豆包”已公开上线;此外,旗下数据智能平台等业务纷纷接入大模型,背后大量购入GPU的消息也不断传出……有些动作甚至比老牌科技大厂更快。
可以看到,短短半年,国内大模型产业格局已然风向转变。
如果说在2023年上半年,大模型产业还是AI创企在扛旗呐喊,那么在2023年下半年,大模型产业已经是科技巨头扛枪冲锋。做黑寡妇还是黑土地?包括华为在内的科技大厂都已经到了抉择时刻,这或许关系到未来十年的发展。
结语:大模型时代,科技巨头角逐“AI+算力”
随着华为科技大厂纷纷All in AI,当下已到了大模型产业格局变化的关键节点。AI大模型在降低AI落地门槛的同时,将AI生产推向规模化和场景化,也意味着资源和市场可能向大厂倾斜。科技大厂在这场AI竞赛中占据主动权,但科技大厂之间的竞赛也依然激烈,一场抢滩大战才刚刚开始。拼战略、拼技术、拼人才、拼生态,只会愈演愈烈。
竞争的另一面,是科技大厂都希望带领创企、行业伙伴、开发者一同将市场蛋糕先做大。为此,孟晚舟也提出“在此进程中,通过算力底座、AI平台、开发工具的开放,支持主流大模型在智能化时代的‘百花齐放’,华为努力做好‘百花园’的黑土地。”而谁能够真正将百花园和黑土地做起来,谁也有望在未来十年的大航海中拔得头筹。